你们觉得成绩比我重要,这让我很伤心,所以我也要让你们伤心!
█ 孩子的不良行为也可能在表达无力感:我真的不行,我真的不会,我真的做不到!
文章开头提到的女孩,她的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报复”心态下的“自我毁灭”。
一个看待学习比女儿的命还重要的妈妈,可想而知这个女孩为何要如此“报复”:你们到底在意的是我还是成绩!如果你们更在意成绩,那我也不会让你们得逞,我绝对不会好好学习!
第二个男孩渴望得到是一种权力,他从家庭关系中的失序逐渐延伸至社会关系中的失序,以至于被定义为精神疾病。
一个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无错的母亲,实则可能是在恐惧自己“创造”的产品被定义为“劣质”,因为这个定性将摧毁她的毕生心血,在母亲的心理,她和孩子是一体的。
35岁的小伙子在母亲眼里还是个孩子,一个被家庭操控的成年孩子(巨婴),他必须用被父母看起来失智的无序行为,才能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有序世界。
可悲的是,无论他怎么失智无序,父母都坚信儿子没有问题,并且满怀慈爱地说:儿子,你是最棒的!要知道,她的儿子已经无法正常上学和工作十余年。
35岁的他,真正需要的是在家里被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对待,并获得成人在家庭中应有的权力地位,而不再是一个孩子。
当一个成年人用不良行为来试图获得成长时,他可能永远都会是个孩子,这是成长悖论。但是,当不良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被重要他人读懂时,这个孩子就会获得成长的机会。
参考文献:尼尔森,著,玉冰,译《正面管教》京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