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连云港日报》2016-04-21期 第A06版
□ 袁春梅 樊平巧
时至四月下旬,离中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部分学生和家长都非常紧张焦虑,一些孩子甚至出现失眠、头痛、多汗、频尿等症状。研究证明,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过于松懈、毫不紧张的同学反而容易失利,而过度焦虑的同学则会对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形成一种明显的抑制作用,产生考试焦虑的同学和家长要注意一些常规的应对策略。
考前焦虑让考生夜不能寐
最近一段时间,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杨泗学的门诊病人明显增多,原因是中高考临近,出现考前焦虑的孩子很多,一些家长就带着孩子来求助。
秦昊(化名)是高三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在学校人际关系一般。一个多月来情绪不定,心情烦躁不安,总想认真复习但难以静下心来,或者偶尔静心十几分钟又开始烦躁不安、走神遐想,常常头晕或昏昏沉沉想睡觉,而且敏感多虑,脾气明显增大,不仅与家长争吵,和同学关系也变得紧张,夜间常会失眠。
杨泗学从孩子和家长的描述判断,秦昊属于较为典型的考前紧张焦虑综合征。考试焦虑是考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过度焦虑的同学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敏感多疑,忧虑紧张,坐立不安,记忆受阻,思维迟钝,并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出现失眠、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呼吸不畅或急促、食欲不振、多汗、尿频、胃痉挛或溃疡甚至晕厥等症状,严重者最后导致厌学、弃考、休学,这种心理状态持续时间过长会影响身心健康。
压力源于期望和能力的落差
“高考压力并非来自高考本身,而是考生自我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杨泗学分析,高考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自身期望、父母期望以及社会评价。而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产生压力的根源。
杨泗学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庐阳(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平时成绩很优秀,他给自己定下一定考进“某某一流大学”的目标,但最后仅刚达到二本分数线,最终选择复读。就诊时,庐阳自述,考试时看到两道难题,一下子懵了,认为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了,一切愿望成为泡影,后面的考试潦草结束,接下来的几场考试也草草应对。经过几次心理咨询,庐阳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应对办法,再次高考,如愿以偿进入理想的大学并一直读到博士毕业。
“这类同学往往定下较高的目标,而且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实现目标,这种情况称为动机过强。”杨泗学分析,有这种心态的同学看似自信,实则是争强好胜、害怕失败、难以承受挫折的打击,一旦遇到考试不顺的情况便会瞬间崩溃,情绪陷入低谷,立刻导致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