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状况有密切关系,那么治疗心身疾病患者不同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方法,这也是心身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一般来说,心身医学对患者的审视和诊断是比较全方位的,会根据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患者身上起致病作用的不同比例,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即“心身同治原则”。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强调综合性治疗原则,即在原发病躯体治疗的同时兼顾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治疗。原发病的躯体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或解除症状,如溃疡病的抗酸治疗。对于急性发病而且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如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过度换气综合症病人,则需以生理救治为先,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坏。而对于更年期综合症、慢性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患者,鉴于其症状为慢性发作,且心理因素作用强度很大,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外,应重点做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要巩固心身疾病的治疗,减少心身疾病的复发,常常还需结合心理治疗与必要的精神药物治疗,才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疗效。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心理治疗: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应作为一种主要的疗法贯穿始终,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态度,并动员家属和有关方面共同配合治疗。常用的有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暗示治疗以及道家认知治疗等,如系统脱敏治疗,即利用交互抑制和消退原理,将单个能引起明显焦虑的刺激,划分为若干由低到高不同等级只能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将刺激反复暴露在患者面前,同时利用生物反馈方法训练患者放松,从而使刺激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用来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偏头痛、支气管哮喘等心身疾病。认知行为治疗则是消除患者不恰当的错误认知,重建合理认知,从而缓解或消除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适合各种心身疾病的治疗。
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消除患者的社会刺激因素,如不良的家庭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等,使患者得以在相对平和温馨的生活环境中恢复正常心态,以减弱致病的外在刺激;二是消除心理学病因,即帮助患者(如冠心病人)改变认知模式,培养正常心态,这是从内在角度“治本”,难度相当大;第三则是消除生物学病因,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和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可以帮助改善病人的循环系统,降低血压。
药物治疗——药物的合理利用可以为心理治疗创造条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对各种具体患病器官的对症治疗外,大部分心身疾病患者是适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以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为主要目的。
物理治疗——此外,松弛训练、理疗、水疗、体疗、气功、太极拳、脑功能康复治疗仪、中低频脉冲电治疗仪、经颅磁治疗仪、生物反馈治疗仪、认知矫正治疗仪、放松催眠治疗仪对心身疾病均有一定疗效甚至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