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军(化名),男,11岁,小学三年级在读,学习成绩优秀,病后明显下降。个性内向好强,家庭条件差。3月前随父母来宁波打工,转入宁波某农民子弟学校就读。入学后,因老家的教学模式及所学知识与现在学校悬殊较大,且其穿着较土,其他同学经常嘲笑患儿。小军多次要求父母带其回老家,父母却总说“过段时间就好了”。为此小军常闷闷不乐,虽坚持上学,但却听不进课,课后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而经常被老师及父母批评。1月前,小军出现尿床行为,起初几次尿床,父母未加责怪,认为可能系其白天玩的太疯了引起的,要求其注意点。但一周后小军开始出现每天尿床,父母担心其有病,将其带至宁波妇儿医院求治,行泌尿系彩超、头颅CT及脑电图等检查,均示无殊。后转至心理门诊求治,询问时称“来宁波后读书后,学习跟不上,同学也欺负自己。每天在学校都不开心,仅父母陪着自己的时候感觉安心,总想回老家。而父母每天很忙,跟他们说根本没用……”,接触后其轻声哭泣。谈及尿床一事时称“我也很难为情,不知怎么就那样了,白天也会担心晚上再尿床……”。考虑“适应障碍”,予安排心理疏导,引导小军认识到其尿床系适应障碍引起,以减轻其内疚恐慌心理,同时建议父母给其补课、改变穿着等以促进其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加强亲子沟通以及时排解小军内心苦恼。3个月后小军能正常上学,成绩明显上升,并拥有几个谈得来的小伙伴。
适应障碍是指个体因某一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事件(包括患严重疾病)导致的短暂的烦恼或情绪失调,并伴随某些行为改变,常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由于各国的诊断标准不一,因此报道的儿童适应障碍的患病率不同。应激一直被认为是适应障碍的病因,Woolston(1988)指出,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可能影响患儿对应激性事件的理解。临床上多以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的两个方面。情绪障碍以抑郁和焦虑为主要表现,可单独也可混合出现;行为障碍则以品行障碍(攻击或敌视社会行为)和退缩行为为主要表现,其他包括躯体不适感等。诊断上注意与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障碍/儿童期焦虑障碍及品行障碍鉴别。适应障碍的治疗原则包括消除应激源,治疗现存症状,并对预防提供必要的指导,规范的心理治疗是治疗适应障碍的主流方法。药物治疗上根据患儿现存的优势症状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或镇静催眠药物,低剂量开始,常用抗抑郁药物为舍曲林25-100mg/日,抗焦虑药物如艾司唑仑0.5-2mg/日等。一旦应激源停止,症状持续不超过6个月,提示适应障碍的预后良好,但其共病和死亡的风险仍存在,应引起高度警惕,因此,对适应障碍患者进行自杀风险评估的显得尤为重要。[李雪荣,儿童精神医学,284-289] (胡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