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考生如何化解考前焦虑?
来源: | 作者:lygsxl2 | 发布时间: 2019-06-04 | 1613 次浏览 | 分享到:

来源:连云港日报2016-04-21 第A06版 

 袁春梅 樊平巧

时至四月下旬,离中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部分学生和家长都非常紧张焦虑,一些孩子甚至出现失眠、头痛、多汗、频尿等症状。研究证明,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过于松懈、毫不紧张的同学反而容易失利,而过度焦虑的同学则会对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形成一种明显的抑制作用,产生考试焦虑的同学和家长要注意一些常规的应对策略。

考前焦虑让考生夜不能

最近一段时间,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杨泗学的门诊病人明显增多,原因是中高考临近,出现考前焦虑的孩子很多,一些家长就带着孩子来求助。

秦昊(化名)是高三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在学校人际关系一般。一个多月来情绪不定,心情烦躁不安,总想认真复习但难以静下心来,或者偶尔静心十几分钟又开始烦躁不安、走神遐想,常常头晕或昏昏沉沉想睡觉,而且敏感多虑,脾气明显增大,不仅与家长争吵,和同学关系也变得紧张,夜间常会失眠。

杨泗学从孩子和家长的描述判断,秦昊属于较为典型的考前紧张焦虑综合征。考试焦虑是考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过度焦虑的同学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敏感多疑,忧虑紧张,坐立不安,记忆受阻,思维迟钝,并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出现失眠、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呼吸不畅或急促、食欲不振、多汗、尿频、胃痉挛或溃疡甚至晕厥等症状,严重者最后导致厌学、弃考、休学,这种心理状态持续时间过长会影响身心健康。

压力源于期望和能力的落差

“高考压力并非来自高考本身,而是考生自我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杨泗学分析,高考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自身期望、父母期望以及社会评价。而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产生压力的根源。

杨泗学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庐阳(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平时成绩很优秀,他给自己定下一定考进“某某一流大学”的目标,但最后仅刚达到二本分数线,最终选择复读。就诊时,庐阳自述,考试时看到两道难题,一下子了,认为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了,一切愿望成为泡影,后面的考试潦草结束,接下来的几场考试也草草应对。经过几次心理咨询,庐阳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应对办法,再次高考,如愿以偿进入理想的大学并一直读到博士毕业。

“这类同学往往定下较高的目标,而且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实现目标,这种情况称为动机过强。”杨泗学分析,有这种心态的同学看似自信,实则是争强好胜、害怕失败、难以承受挫折的打击,一旦遇到考试不顺的情况便会瞬间崩溃,情绪陷入低谷,立刻导致思维滞,进入“瓶颈”状态,严重影响考试发挥。

舒缓压力要靠自己调整

“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这属于焦虑反应,是正常现象。适度紧张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杨泗学表示,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但过度焦虑则会对思维和情绪形成一种明显的抑制作用,产生考试焦虑的同学要注意一些常规的应对策略。

如何舒缓中高考前出现的心理压力呢?

考生要懂得“知识实力、考试技能、良好心态”三者巧妙结合是中高考成功的关键,要关注自身“每天脚踏实地、定时定量复习”的紧张状态,而非过分关注未来的结果,提醒自己“焦虑是正常的”,接受和悦纳自己目前的状态。

要想解压,家长和孩子都得找准定位,不必自加压力,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家长和孩子都要放弃病态的嫉妒和不健康的攀比,过分追求名次和分数反而导致更大的焦虑。另外,养成科学的作息习惯,学会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放松法,配合适度的运动,适度科学地宣泄情绪也都是很好的解压途径。当然,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和指导,纠正一些错误的认知理念,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力的能力,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链接——《连云港日报》数字报刊

http://epaper.lyg01.net/lygrb/html/2016-04/21/content_170497.htm?div=-1

精神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