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关于抗抑郁药,您是否有很多疑惑?
来源: | 作者:lygsxl2 | 发布时间: 2020-08-10 | 432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预计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中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但,我国抑郁症就医率不足10%。 

很多朋友,对于抑郁症治疗还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精神类药物主要是一类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化学递质,从而改变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的药物。听起来挺吓人的哈!好像药物可以控制人的思维一样。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医学发展还没有那么精确到找准哪根神经代表着你在想什么。药理学家只是发现了,类似抑郁症的抑郁情绪、精神分裂症的不安全感等等这样的背景心态与五羟色胺、多巴胺等化学递质有关,用药物相应提高或降低相应递质在中枢神经纤维的突触间隙间的浓度时,这种背景心态就会被改变,相应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就可以缓解所以,各种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抗焦虑药等便应运而生。 所以,药物是跳过了产生情绪的外部原因,直接通过化学的方法来改变脑功能。一些患者可以很清楚地告诉我服用了药物后的感受——那些让自己心烦的事还在,但是自己低落的心境却被药物给提起来了。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当代都市人群中其实是大部分)患者,即便情绪改善了,生活中的很多困扰还是没法解决。我会做这样的比喻:生活的很多困扰,包括一些患者自己的性格基础本身就是会产生抑郁情绪的,就如同一片会滋生杂草的沃土一样,抗抑郁药就像是除草剂,虽然除掉了草,但只要这个性格还在,那么药一停杂草还会继续长出来。这就使得不少患者似乎就离不开药了,一些患者会误以为这是自己对药产生了依赖,结果陷入两难的境界:吃药怕上瘾,不吃药又怕被抑郁缠上。那么心理治疗这时就派上用场了。
关于药物治疗,你是否有很多疑惑?

       临床上,许多不同疾病的患者都需要服用抗抑郁药,尤其是抑郁症患者,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时间的规范化治疗。然而,在确诊抑郁症后,许多患者却对抗抑郁药物望而生畏:

“我听说一吃药就药物依赖了,戒不掉,千万不能开始吃!”

“抗抑郁药会让人发胖!”

“吃了抗抑郁药感觉昏昏沉沉的,脑子不清醒,我还要工作呢,我不能吃!”

         

 

1、关于抗抑郁药副作用的基本认识

(1)    与抑郁症带来的心理与躯体危害相比,服用抗抑郁药物明显是利大于弊的

抑郁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加剧患者的自杀风险,同时也会提高其罹患心血管等慢性躯体疾病的风险。抗抑郁药物已经被证实是抑郁症尤其是中重度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各个国家的抑郁症治疗指南中均被作为一线的首选推荐。

(2)    大部分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都会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而减轻,开始服药后前1-2周副作用较明显

由于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一般为2-4周,起效时间较长,故可能刚开始用药时患者会出现明显不适,而体会不到抗抑郁药物带来的正性治疗作用。但只要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物疗效显现后副作用也会随之减轻。早期阶段便放弃服药是十分可惜的,也会人为的增加“难治性抑郁症”出现的概率。

(3)    临床上存在许多处理抗抑郁药副作用的基本方法,例如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睡前服药、饭后服药等等

医生都会在初期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药物,之后再慢慢增加药物剂量,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患者对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而对于能引起疲劳嗜睡的药物,例如米氮平、帕罗西汀等,医生将嘱咐患者在睡前服用,这样在减少副作用的同时还能有助于患者的睡眠。同时,饭后服药也能减轻药物的胃肠道副作用。

(4)   对于实在无法忍受的副作用,应该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将会减少剂量或改变药物种类

患者对于副作用的态度十分重要,不同的患者可能对不同的副作用的在乎程度是不同的。例如胃肠道不适一类的副作用,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应该可以耐受;但有些副作用患者可能会觉得实在无法耐受,例如体重增加、嗜睡。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减少药物剂量,或是换用另一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则是允许的。

(5)    不要因为出现了副作用而擅自停药,一定要与医生沟通后共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如果擅自停药将会导致抑郁症状复发或诱发“停药综合征”

突然的停药往往会导致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出现骤然下降, 由此造成一系列的撤药反应,例如头晕、心慌、紧张、焦虑等,但这样的副作用持续时间并不长,而且只在少部分抗抑郁药中会出现。其实更严重的擅自停药的副作用在于患者缺少了抗抑郁药物的保护,从长远来看更容易出现疾病复发,这就如果糖尿病患者停用糖尿病药物一样,虽然不会有撤药反应,但疾病会复发。

(6)    需要警惕少见但严重的副作用。

虽然抗抑郁药物尤其是新型抗抑郁药物引起临床严重不良事件的几率非常的小,但是如果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副作用,例如出现呼吸困难、嘴唇肿胀、皮肤风团等,需要立即就医。

2、关于抗抑郁药副作用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1)    抗抑郁药会导致上瘾或者药物依赖吗?

什么是药物依赖?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药物依赖”,这里所指的药物主要是指精神活性物质,主要包括酒精、咖啡因、可卡因、大麻、致幻剂、海洛因、烟草等。
依赖也包括身体和心理两种,身体依赖是指由于多次反复的服用药物达到的一种病态的适应状态,这个状态有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必须要更高剂量的要药物才能满足过去低剂量达到的效果,一旦不用,身体就会产生各种不适。这些成瘾物质身体本身并不长期需要,而是由于不正确使用导致了身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但是抗抑郁药不同,服用抗抑郁药本身就是身体的一种需要。
当前的科学研究普遍都认为,抑郁症发病机制之一是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不正常,最典型的一个说法就是5-羟色胺的缺乏会导致抑郁情绪,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是增加体内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起到改善情绪的作用,也就是说,抗抑郁药是帮助了身体恢复了正常,而不是说让身体变得不正常。
心理依赖是指服用某些物质中或者之后产生的一种快感,让人开心,这就会让服用者反复的使用该物质,然后获得这种感觉。抑郁症患者服药的初衷是缓解抑郁情绪,达到正常稳定的情绪,而非去追求超乎正常的额外的愉快或快感,故抗抑郁药也不具备心理依赖的特征。
当然,除了药物本身的特性外,是否成为“瘾君子”还与个体人格特征、生物易感性、社会文化有关。如果抑郁症的患者不具有成瘾的个人特征,按照医嘱服药,是不会成瘾的。抗抑郁药根本就不具备药物成瘾的特征。

(2)    抗抑郁药会导致疲劳嗜睡?从而使工作能力下降?

一部分抗抑郁药例如米氮平、帕罗西汀、阿米替林等药物的镇静作用较强,吃了比较容易犯困,可以在睡前服用此类药物或者减少药物剂量。

如果仍出现嗜睡情况,可以换用镇静作用小的药物例如安非他酮、文拉法辛、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等。抗抑郁药物虽然可能引起白日困倦,但是通过药物的合理选择是可以减少或避免这个问题的,况且不及时治疗抑郁症更会极大影响工作效率。

(3)    抗抑郁药会让人发胖?

部分抗抑郁药物由于能增加食欲,影响代谢,会使患者的体重有一定增加。由于许多患者在之前患抑郁过程中存在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而治疗好转之后由于心宽体胖而出现了体重增加,这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治疗作用。

对于体重有担忧或者存在高体重风险的患者,医生可以建议让他们服用对体重增加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舍曲林、安非他酮。米氮平、阿米替林、丙咪嗪等药物具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体重的副作用,在开药前医生会征询患者意见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4)    我担心抗抑郁药影响性功能,怎么办?

性功能障碍本身就是抑郁症的一种症状,同时抗抑郁药物尤其是SSRI类也会引起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碍、射精延迟等等。一旦出现此类问题,患者应当克服羞怯心理与医生沟通,医生可以换用对性功能影响轻微的药物例如安非他酮、米氮平、奈法唑酮等,但解决此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彻底、及时的治疗抑郁症,获得痊愈。

(5)    吃了抗抑郁药却病情恶化?

    由于抗抑郁药物起效时间长,在服用早期患者感受不到症状改善,同时出现一定副作用,会让患者以为是“病情恶化”。同时部分抗抑郁药物例如氟西汀、帕罗西汀在服用早期可能出现激活作用,表现为焦虑、激越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联用抗焦虑药物改善症状。

(6)   为什么抗抑郁药要长期服用呢?

其实,抗抑郁药物需要长期服用,跟抑郁症这个病本身有关,其实是为了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抑郁症复发率是非常高的,可以达到50%-85%,在这部分人群中,又有50%的人会在2年内复发,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个高复发期内继续服药,那人复发的可能性不就大大降低了。
目前科研证据及临床经验都提倡全病程治疗,也是我们患者说的长期治疗,具体分为急性期(8-12周)、巩固期(4-9个月)、维持期(2-3年,多次复发者需长期维持治疗)和终止治疗(维持治疗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
全病程治疗是希望提高治愈率、提高生存质量、预防复发。因此,抗抑郁药长期服用不是因为药物有成瘾性,而是病情的需要、身体的需要,虽然抑郁症状消除了,但大脑需要服药更长的时间进一步修复和稳定,来避免反复发作。

(7)   抗抑郁药停药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各种不适?

患者在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的过程中,如果骤然停药,就会产生各种各样不舒服,一般这些症状会出现在停药3-4天后,症状类似于感冒、头痛、睡眠紊乱、胃肠道不适及其他各种身体不适,这也造成了“抗抑郁药有成瘾性不能停”的错觉。
其实,这并是不因为抗抑郁药有成瘾性,而是骤然停药后产生的身体自然反应,我们常常称为“撤药综合征”,这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不是骤然停药,而是逐渐减量,完全是可以避免这个情况的。

抗抑郁药并不是试图去控制我们的大脑,而是帮助我们的大脑逐步恢复正常,摆脱疾病对我们控制和干扰,让我们更真实、更健康的生活。
精神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