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心理咨询
患者亲诉:你们不懂抑郁症
来源: | 作者:lygsxl2 | 发布时间: 2019-12-04 | 2041 次浏览 | 分享到:

误解一

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每个人人生中都会经历情绪的低谷,过段时间就好了。

 

是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会经历心情悲伤、绝望的阶段,也确实能够随着时间缓解。但是,当这些症状超出控制,并且影响日常生活,甚至有概率产生生理性病变的时候,难道不该寻求医学上的帮助么?我能够区分“心情不好”和“有抑郁倾向”,心情不好时,我会暴饮暴食,情绪低落,整夜失眠,或者疯狂痛哭;而有抑郁倾向时,除了前面说的症状,还会视物模糊(看任何一个东西时,目光都无法对焦,眼前模糊一片,花费力气调整焦点之后马上又会涣散,这直接导致了阅读和书写障碍)以及幻听与幻视(身体里住着另外一个人,会不停在我耳边说话,有时候是尖叫,有时候用尖锐的声音对我大喊“你就是个loser,你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没有意义”)……然后,我需要动用全身的力气去控制被这个声音控制的念头,可能只是呆呆的站在窗前半小时,却累的浑身流汗、精疲力尽。有时候,它让我在午夜突然醒来,歇斯底里、绝望地大哭,然后不停用刀割自己。以及反应迟钝——起床需要一个小时,穿衣服要半个小时,有时候点了一支烟,自己没抽,一眨眼,烟就烧完了……

 

没有经历过的人非常难理解这种感受,因为在我没病的时候,也曾经觉得抑郁症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可是当这些事实真正摆到自己面前时,我才深深体会了这种绝望与荒诞的感觉。我不信鬼神,却能在午夜清晰地听到身体里另一个人对我喋喋不休,能在白天看到本该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有面孔模糊不清的人踱来踱去;我不信心理活动会牵连生理活动,却在那个声音恶毒地诅咒我应该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默默地拿起刀,直到血顺着胳膊一条条淌下来,痛觉战胜了幻觉,才能如释重负地哭出来……

 

误解二

我经历的挫折比你大的多,还不是挺过来了,你完全是抗压能力太弱了。

 

不管事实是否如此,抑郁症的触发,很多时候与具体事件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当一个人处在“抑郁倾向”的情境下,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它的触发点(也就是心理医生说的“Trigger”)——它可以是朋友的一句责难,或今天早餐没有吃到想吃的三明治,或实验做砸了,或走路被人撞了一下……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误解三

你看起来很正常,一点都不像生病了。

 

并不是所有病,都会让人面黄肌瘦、行动无能。我在最严重的时候去学校,大家除了说我眼神变呆、行动变得有点慢,与正常时丝毫没有差别。有时候我甚至会假装开心地说笑,当然,这需要动用大量的精力。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你看起来很正常,试着多和别人说说话,心情就好了”无疑是非常愚蠢的举动:你会对一个心脏病人说“你只是脸色苍白了点,多运动就好了”吗?

 

误解四

你要是自杀了,对得起你的父母吗?

 

与其他行为一样,自杀也是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于我而言,是觉得每天活着都是一种罪恶。我可以看见别人的闪光点,发现每个人善良的一面,可身边又每天发生这么多罪恶的事情,所以一定是我的问题——想法虽然荒诞,当它时时刻刻缠绕着我,当我将今天天气不好都能归结到自身的罪恶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满身肮脏,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错的。亏欠父母,相较于亏欠整个世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随手举个例子:我思维最凌乱的时候,有天把自己胳膊划的鲜血直流,突然想到,很多动物在被人宰割的时候,一定比这还痛苦无数倍。进而自问:“可以因此成为一位素食者么?”想了半天,答案是否,顿时无比厌恶自己,觉得自己是世间最无能的人。

 

误解五

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死是一件非常轻松,甚至些许愉快的事情。另外,自杀行为一般发生在抑郁症的痊愈阶段,而非最恶化的时候——因为那时,连呼吸都是一种负担,都需要调动全身的力气,更别说爬到高处跳下来,或者吞药了。

 

误解六

我最近心情不好,要吃点抗抑郁药。

 

说这话的,八成缺乏对于抗抑郁药的基本了解。当他们被告知药物至少需要两周才能起效时,一定会说:那我不吃了,自己调整调整。

 

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而言,抗抑郁药至少要不间断地吃6个月,有些则需要2、3年。抗抑郁药既不是烟也不是大麻,无法在短时间内让人“快乐”起来。

 

我和别人一起吃饭,对方嬉皮笑脸地问我“我最近压力有点大,你那药还有吗,给我吃两片”。这时候我很想把手里的碗摔到对方脸上……

 

误解七

抑郁症患者会哭吗?

 

症状比较轻的时候会,重的时候,成天处于一种想哭但是哭不出来的绝望感里。回想一下你最伤心的一次失恋,是不是哭的昏天暗地、茶饭不思?比这种感觉再绝望几倍,就是抑郁的感觉。

 

补充

我的朋友或者家人有抑郁症,我可以关心他们的病情吗?

一般而言,抑郁症患者不喜欢主动谈及病情,所以,首先请把他们当做和你一样的普通人看待。

 

当他们对你不隐瞒病情时,相信你们之间已经建立起足够的信任,这时候,可以坦然地在他面前谈及抑郁症。但是,抑郁症患者往往十分敏感,尤其是对于以下问题,请尽量避免:

 

1.你看起来很欢乐呀,怎么突然就得病了呢?/我不信你得了抑郁症。/你看,你都笑了,肯定没病。

 

2.你这病什么时候能好?/会复发吗?

 

这些问题,往往患者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不仅得不到结果,还会让患者觉得你不理解他们。建议将关心落实到细节上,比如以上两个问题可以换做:

 

1.你今天看起来比平常开心,是不是感觉好些了?

 

2.昨晚睡得怎么样?有没有做什么好玩的梦?(睡眠障碍是抑郁症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睡眠正常,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抑郁症的缓解)/最近药物的反应有没有好一点?

 

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请把他们当做正常人看待。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多拉他们出去活动活动。抑郁症患者往往很怕见人或与人交流,这时候请一定保持耐心,多劝几次。活动尽量不要涉及激烈运动(很多抗抑郁药物具有镇静作用,极大削减人的体力),或者具有竞技性质的内容(容易让败者感觉沮丧)。共同吃饭、聊天、晒太阳、散步、读书、逛街、逛博物馆……都会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对方不愿意讲话,不需要逼着他,静静地陪着就行。

 

 

专家解读

首先,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或者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上文作者讲到的发病情况属于比较严重的,而一般程度的抑郁症不会出现这些症状。此外,对其症状,也有可能是药物的副作用或对药物过敏等导致的幻觉,如本文作者所说,一般药物是安全的,但不排除特殊情况,这也是造成很多抑郁症患者即使被明确诊断,并且在自己感觉非常不舒服的情况下仍然不愿意服用药物的原因之一。很多患者会把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看成是必然的,并且因此拒绝服药,从而耽误了病情。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就像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有益细胞,这就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病情来权衡选择。一旦怀疑自己患有抑郁症,就不要因为害怕药物副作用而不去就医。我建议,首先要去专科医院找心理科医生进行检查,至少先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准确的评估,避免延误病情。

 

其次,由于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大家压力都非常大,很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的状态,这会让人马上联想到抑郁症。我经常听到咨询者的第一句问话就是:“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所以,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也非常重要。因为并非所有的情绪低落都是抑郁症的前奏,要达到抑郁症的评估标准才可以被确诊,因此还是建议去专科医院检查,不要妄下定论。

 

对于一般抑郁情绪与病理性抑郁,通过一个简单的鉴别方法是可以区分的:

 

1.病因是否明显:一般抑郁情绪是会有诱发原因的,如失恋、离婚、亲人离世、工作变动等等应激事件引发,或者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无法排解等;而病理性抑郁通常没有明显原因,缺乏客观刺激因素,或者虽有不良因素,但似乎刺激与反应不匹配,在常人看来是小题大做。

 

2.是否可以自愈:一般的抑郁情绪有一定的时限性,通过自我调适可以缓解;而病理性抑郁常持续存在,不经治疗很难自行缓解,甚至还会逐渐恶化。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并不完全是以抑郁情绪出现,而是以头痛、肩背酸痛、麻木、乏力、失眠、性功能减退、食欲降低等大量的躯体症状为主诉,容易将真正的抑郁症状掩盖起来,造成误诊。

 

最后,关于家人和朋友如何帮助患者,本文作者用亲身感受告诉大家,重点是多理解和关心患者,要有耐心,且陪伴或沟通都很重要,同时要注意做好自杀的预防工作。关于和患者如何沟通,同时给出些补充意见。“你要是自杀了,对得起你的父母吗?”这是人们劝解抑郁症患者常用的一种说法。但一方面就像作者所言,在抑郁症发病期,亏欠父母不足以说服患者不去自杀,另一方面,亏欠父母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罪恶感。还有一种劝解方式也是大家常说的,“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事实上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在自杀现场,或接听自杀者的电话时一般不这样说,比较合适的说法是“你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一定有你自己的理由,你愿意说一说吗?”因为这能够让患者觉得有人理解他,愿意听他倾诉,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患者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