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当被告知自己患了“心病”时,26岁的王兵瞪大了眼睛,表现出一脸的疑惑。半个多月来,他因为失眠、头疼、四肢麻木等症状多次求医问药,每次都是治疗一下就好一阵,过后症状依旧如故。这次,主诊医生杨泗学给出了答案:焦虑症。
“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在心理问题已经转化到明显的躯体化表现时,才有可能被发现和治疗。”杨泗学告诉笔者。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社会对农民工心理健康关注近乎空白,另一方面,农民工自己的认识也接近于零。认知的普遍偏差,直接导致了大多数农民工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而得不到及时疏导,继而发展至躯体疾病、“怪病”频发,甚至还产生了盗窃、斗殴、自杀等各种问题。
农民工心病越来越重
杨泗学是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他也是我市最早关注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专家之一。对于农民工心理问题多发的现状,他用红色的水笔,重重地画出了一条红色上升线。
“今年以来,每个月农民工心理问题接诊量达到了10例以上,这是几年前一整年的接诊量。”杨泗学发现,接诊的病人都已经表现出严重的身体不适症状:失眠、胃痛、消化不良、四肢麻木、抑郁、厌世,甚至有自杀史。“到四院来的病人都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杨泗学曾做过分析,只有18%的农民工会因为躯体不适而最终选择接受心理治疗,并且大多数人选择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正确对待,“就像火山口暂时被封住了。”
杨泗学认为,只要找到症结,对农民工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有些身体不适自会痊愈,这不仅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心病”,而且也是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社会关注几乎是盲区
就像多年前对待抑郁症一样,社会很少把它当成“病”。笔者走访市区多家大型医院发现,虽然很多设有心理诊疗室,但是很少有医生主动将农民工不适症状从心理方面进行治疗。根据病人症状,医生选择的基本都是常规治疗手段。
同样,港城街头的心理咨询机构越来越多,在和心理咨询师交流中,笔者没有发现一例农民工接受咨询的案例。一位从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坦言,这几年社会认同了精神疾病,主要集中在工作压力很大的都市白领、学业负担重的学生,很少有咨询师会关注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这块就是盲区”。
在相关部门,农民工心理健康同样得不到足够重视。笔者走访了市总工会、妇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尽管他们与农民工有着广泛的联系,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心理健康疏导这方面的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