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三分之一癌症长在“心”上
来源: | 作者:lygsxl2 | 发布时间: 2020-04-21 | 2888 次浏览 | 分享到:

癌症是当今临床常见之病。卫生部2006年5月公布的统计报告指出:“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调查显示,近30多年,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不仅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即已把肿瘤之类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且西方医学之父——古罗马的盖伦在公元3世纪时已观察到抑郁质的妇女比乐观者更易罹患乳腺癌。因此,癌症与心理因素有关,可以说是自古至今的共有认识。

我们说肿瘤是种心身相关性疾病,所谓心身相关性疾病,就是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及后续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这样说不只是一种现象学层面的前因后果判断,更基于坚实的流行学调查及实验研究之证据,同时,也与临床的对照观察中得出的结论

肿瘤:一种心身相关性疾病

所谓心身相关性疾病,就是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及后续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我们说肿瘤是种心身相关性疾病,不只是一种现象学层面的前因后果判断,更基于坚实的流行学调查及实验研究之证据,同时,也与临床的对照观察中得出的结论有关。

某些个性性格易生癌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在研究其与肿瘤的关系时,主要牵涉到个性特征、生活事件及应付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个性过于复杂,心理学对于个性的研究也比较庞杂、丰富,且尚无定论。有些学者先后把人的性格分为A、B、C、D四种主要类型,A型性格的人争强好胜,B型性格的人容易满足于现状,C型性格的人总是强烈压抑自己的情绪,D型性格又称“忧伤人格”。其中,A型性格者较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C、D型则被认为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较密切地相关。

抑郁,癌症的“催化剂”。D型性格也被认为与癌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类性格者常常是抑郁、忧伤情绪占主导,而抑郁、忧伤又被称之为癌症的“催化剂”。朱丹溪在论述“奶岩(癌)”发生机制时,也断定多年来人际关系紧张,“不得于姑嫂”,“不得于公婆”,心情抑郁是主因之一。对此,相关研究不少,人们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下文将有所涉及。

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

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癌症已经成为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癌症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现有的医疗手段来说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大多数晚期癌症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于是,许多患者认为患了癌症就等于是被宣判了死刑。因此,被诊断为癌症,甚至仅仅是自己怀疑患了癌症,就会使人们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产生很强的心理反应。例如,河南南阳地区的一项研究显示:80例恶性肿瘤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是66.3%(53例)、61.3%(49例),抑郁和焦虑兼有者占51.64%。北京肿瘤防治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癌症患者在患病前后,性格可以有明显地改变。

然而,不同阶段的肿瘤患者,其心理活动常有所不同。

1、怀疑与确诊初期。当患者身体出现不适症状而又无法用自己有限的医学常识解释时,许多人的第一个反应常想到是不是癌症?这种预感会引起他的焦虑和恐惧,促使其急切地求医。在接受检查和寻求诊断期间,他们常处于心情矛盾之中,时而焦虑、恐惧,时而又怀有希望。这种心态一直可延续到患者获知或由种种迹象猜测到真相时为止。癌症患者的消极心理反应,又恰恰是他们心身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宿敌”。了解癌症患者消极心理反应的一般规律,是医护人员指导癌症患者获得最佳心身状态的前提。

这一阶段患者的心理波动最为剧烈。除上述表现外,还常常表现为:震惊、否认、埋怨、愤怒、悔恨、恐惧、沮丧等等。也有少数人,大都是上了年龄且生活比较平顺的老年人会顺意接一切。

2、确诊后患者的心理变化。获知被诊断为癌症的信息后,患者的心理反应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顺序和时间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同时发生,也可能重复发生,或只是停留在某个阶段。

①休克-恐惧期。当患者听到诊断消息的即刻,即产生暂时性知觉的消失,感到心慌、眩晕,看上去茫然、面无表情,无法辨认周围的人、事、物,甚至有些人会晕倒,这称之为“休克期”。因为休克期极为短暂,不易察觉或未被注意而常被人忽略。继而,患者常常惊恐万分,精神极度紧张,彻夜不眠。

②否认-怀疑期。在剧烈的情绪震动之后,患者开始怀疑医生诊断的可靠性,否认自己会患上这种“不治之症”。于是,有的患者可能会辗转于各家医院,遍访名医,重复检查,期盼原先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否认是一种缓冲剂,可把突然间出现的心理应激缓和下来,是心理上的自我防御现象。否认对患者来说,短时间内是有益的。但是,否认期如果不能尽快渡过,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不利,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③愤怒-沮丧期。当患者确信自己患了癌症后,情绪变得易于激动,会产生愤怒情绪,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每每因为一点小事迁怒于医护人员及家属,常常怨天尤人,觉得自己很倒霉。愤怒之余,患者又感到悲观、绝望,表现为不思饮食,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拒绝检查、治疗,拒绝别人的探视,只是消极地听天由命,等待死亡的来临,甚者产生轻生念头和自杀行动。受悲愤情绪的影响,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睡眠规律均被打乱,以致食不甘味、卧不安寝。

④接受-适应期。经过一段时问后,患者最终会认识到那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一些患者情绪渐趋平静。部分患者开始出现适应性反应,能主动配合治疗,逐渐产生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也有不少患者心境无法恢复到病前,进入了较长时间的抑郁和悲哀之中,生活上也常常出现退化行为,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

3、治疗期的一般心理活动   治疗期癌症患者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除仍可见上述的埋怨、愤怒、悔恨、沮丧等外,恐惧、担忧、疑神疑鬼、暴躁等常占居主导。恐惧是对令人痛苦的手术、化疗、放疗过程及其严重的毒副作用的恐惧担心,以及对这些治疗是否有效的怀疑与不安。多疑既表现为对自身的点滴变化疑神疑鬼,好放大,且总愿作出负性的联想;也表现出对外界的多疑,听到有人在谈论,总联想到自己,且总是往消极的方面去想。有的甚至出现明显的幻听、幻视等。暴躁则可能源自多重因素:治疗痛苦、伤损、寝食不安、神经、内分泌紊乱等都可能是触发因素。对此要多一份理解。当然,也应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加以干预,帮助缓解。

此外,治疗期间约有6成患者会有明显的抑郁倾向。还有部分患者会表现为自我封闭,感到自己不受关心,大家都在欺骗他,自己的生存已毫无意义,常沉默寡言、不思饮食、不愿见任何人。也有一些患者表现为忌讳心理,避免谈论任何与“癌”及“病”有关的话题。另有少数偏于意志坚强,又有一定社会地位或事业有成的患者,特别是男性会表现为“掩饰”,这种掩饰,只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会形象,丝毫不宣泄出的消极情绪,不利于其康复或预后。

4、康复期患者的常见心态   康复期肿瘤患者的常见心态要较前积极、平静得多。许多患者会表现出庆幸、平和、升华、发奋等相对较为积极的心态。也有部分患者依旧存在着焦虑紧张、恚恨、不肯接受现实等消极心理。对于后者,主治医生应多给予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  

5、复发患者的常见心态   复发的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更为复杂。随病情发展,他们常常产生深深的孤独感,受到既有希望又使人绝望的折磨。根据复发情况拟定的治疗计划虽可给患者带来希望前景,但患者预期的不良后果也相应增加。有些患者可发生人格的变化;有些患者可以表现为行为上的“亢进”,努力地寻找治疗的办法手段,多方打听,对于小广告的宣传深信不移,要求家人或亲属不惜“重金”去寻求某一“偏方”“秘方”。在治疗无效时,则可能转而对宗教或迷信活动产生依赖。

 6、晚期患者的心理特点   晚期癌症患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明显地影响着他们的生存,成为病情快速恶化的“加速器”,故应对他们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以改善其心理障碍。

①无望的焦躁。由于癌症折磨,生活能力下降,一些文化程度高的晚期癌症患者深深地感到被社会抛弃,心情闷闷不乐,并由此陷入了六神无主、无望的焦躁状态。

②放弃情结。心身医学研究认为:放弃、被放弃情绪是最糟糕的状态。这些人往往自认为将不久于世,已被社会所抛弃,一切努力也已无价值;因此,自暴自弃,放弃一切治疗。对此,重要的不是治疗,而是危机心理干预,应尽力帮助他改变放弃情结。若干预困难或无效,则应尽快给予积极的临终关怀。至少,要努力让他们在生命剩余的不多时间里,尽可能少些痛苦、安详些、平静些。

③孤独与自闭。晚期癌症患者常会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心理。有的则产生了严重的自闭倾向,不愿见任何人。

④乱投射的悲愤。部分晚期癌症患者会产生强烈的愤愤不平,对周边的一切都感到愤恨,且这种悲愤会漫无目的的投射,常出其不意地向他人施威,表现为极度的烦躁不安,敌视所有的人,甚至自己的亲属。有的还会做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自杀、伤害他人等。

⑤失去理智的恐惧。晚期癌症患者常会丧失起码的理智,有的甚至求巫拜佛,香灰秘方都愿意一试。

⑥特殊的要求。许多患者进入晚期,特别是濒临死亡时,常会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对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予以满足。

⑦坦然面对。少数患者已接受现实,承认晚期癌症患者角色,情绪开始稳定,表现得服从与配合,对死亡已不再那么恐惧,有的“向死而生”,处于相对主动的应付状态。

家庭:特殊的“医疗护理机构”

社会学主张“临床工作人员与家庭成员这个整体、亚单位(父母、小孩)和几代家庭成员一起工作,帮助他们改变功能失调的模式,形成更具建设性的互动模式”。其实,这种模式,对于肿瘤病人的防与治,特别是治疗后期的康复以及晚期肿瘤病人的呵护,均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成员关爱的重要性

我们早就注意到这么一个事实,每次妻子陪丈夫、丈夫陪妻子、子女陪父母来求诊的肿瘤患者,家属倾注了全部爱心的肿瘤患者,其治疗效果要较初次陪来以后就自行求诊的要好的多。我们追踪了40多位生存期超过3年的胰腺癌患者,90%以上有一个恩爱的家庭氛围。这在我们看来,就是家庭关爱在肿瘤病人的治疗、康复,特别是初期的肿瘤患者度过手术、化放疗等医疗难关中起着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重要呵护作用。

家庭关爱的适度与持久

面临生死之难的肿瘤患者,内心渴望亲人的呵护,人们也常意识到这种呵护的重要性。然而,这种关爱往往或太过,或不及,容易走向极端,以致不能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强调,呵护也应讲究科学和技巧,也应强调“度”,要恰到好处。

所谓适度的呵护,并无统一的标准,只是根据患者的特点,家庭成员应针对性地适当地予以关爱与呵护。一个自立性很强的患者,当他的身体和行动还无太大困难时,仅因为生了这病,这个不准,那个不可,这个要予以限制,那个只能由别人代劳,就属于失“度”。又如,许多患者已经过了手术、中医药或放化疗,治疗效果不错,很快可进入巩固期,这时,患者的内心世界往往希望能回归社会,能回到基本正常的生活中去。我们也很鼓励这类病友可恢复半天工作。但很多家庭就犯了过度关爱之错,常继续把他关在家中,这个不可,那个不准,表面上为了他好,让他安心养病,但实际效果却很差。

家庭呵护还须讲究持久。人们常说“久病无孝子”,这有时倒并不都是因为孝不孝的问题,许多情况下是对患者心理了解的欠缺。有位患肠癌的老人,平常与丈夫孤独生活,子女们都很成功,也很忙,倒也无事。老人生病后,全家忙开了,第一个月天天晚上子女们都来探望,好不关心。以中医药治疗三五个月后,老人基本康复了,能独自一人走五、六里地去购物了,子女们还轮流隔三岔五地来看望老人。一年后,老人痊愈了,家中又恢复了病前地宁静,有的只是偶尔的电话问候。老人就和治疗的教授说,在子女眼中,我已是多余的人了。不久老人便抑郁而病,这下子女又开始慌了,天天探视,然为时已晚,老人死于严重抑郁所导致的虚弱、衰竭。这些子女并非不孝敬,只是不懂得对于这类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关爱和呵护必须是适度的,细水长流的。

肿瘤疼痛的家庭护理

疼痛是肿瘤患者的常见的心身症状,也是他们最常见的主要痛苦之一。肿瘤疼痛除了要积极作出医疗处理外,家庭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我们看来,对于癌症疼痛的治疗不仅需要医务人员认识上的更新,更需要病人及其家人的配合,尤其是患者家属的协作。

在癌症疼痛的治疗中,家人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其中包括:①正确可靠地估价病人的疼痛,协助医务人员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在评价其疼痛时,除了身体因素外还必须注意心理、社会及经济等诸因素的影响。②准确、及时地给药并观察止痛药物的效果及副作用。③给病人以安慰、解释及鼓励,使其从精神上摆脱对疼痛的恐惧、增加对生活的希望。④给病人进行解释,改变其对药物副作用及耐受性的错误认识,鼓励病人享受人的尊严及人的权力。

此外,还得给病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帮助病人取得一个舒适的体位等。伴随癌症疼痛而来的恐惧和焦虑常折磨患者,家人需有爱心和耐心,及时用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帮助病人克服这些障碍,并经常给予安慰和爱抚。我们注意到亲人的爱抚常是缓解癌痛最有效的措施。
总之,家人面对癌症疼痛的病人,不要给他们增加痛苦,或让他们在痛苦中挣扎,而要不断地改进方法,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作者何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