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表情的变化:面部、身体动作、言语表情的变化。内脏器官的变化:肌肉、血管、内脏活动、功能状态随情绪变化而变化。皮肤反应:汗腺分泌旺盛。
情绪的中间机制。情绪与内分泌自主神经。焦虑、愤怒可心动过速、呼吸频快、瞳孔放大、血糖升高、胃肠抑制和痉挛、红细胞增加、血沉加快、血压升高、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痉挛,以致在惊恐、暴怒和激动、焦虑下可使潜在素质的患者当场发生中风、心梗、心律失常猝死。
情绪与免疫。涉及到情绪与自身的防御能力或改变机体的防御能力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情绪的中枢机制。情绪调节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功能,是大脑各种功能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下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是完成情绪调节的初级中枢。大脑皮质,尤其额叶联系区是情感活动最高整合中枢。情感活动的初级中枢与自主神经系统中枢在下丘脑的解剖与功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是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和心理治疗的重要物质基础。
情绪与心身疾病。一种观点认为生物学上讲,情绪提供着能量以便使我们生存。然而在今天,社会上并不赞成剧烈的身体反应,因而,我们虽然从生理变化上体会到能量,却没有机会从行为上发泄这种能量。有机体的变化持续着,结果产生病理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当情绪中的生理反应太小或太大时,就产生心身疾病。
人体具有生物性和心理性两大防御体系,前者指人体的生物免疫系统,后者指人的良性情绪功能等心理作用。人体皆有先天获得和后天陶冶取得心身健康潜力,即良性情绪力量。建立良性情绪和自信心是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
性格缺陷理论
人生活于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必然要经历各种生活事件。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定的心理刺激和应激中,并伴发相应的情绪变化,只有在一定易患素质基础上才能罹患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是外部条件,性格缺陷等易患素质是内部基础。内外因素相结合才能产生心身疾病。
性格是个性最核心、最本质的心理特征。它是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现实环境所采取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