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连报调查系列报道: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之一
来源: | 作者:lygsxl2 | 发布时间: 2019-06-04 | 88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连网】 当被告知自己患了心病时,26岁的王兵瞪大了眼睛,表现出一脸的疑惑。半个多月来,他因为失眠、头疼、四肢麻木等症状多次求医问药,每次都是治疗一下就好一阵,过后症状依旧如故。这次,主诊医生杨泗学给出了答案:焦虑症。

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在心理问题已经转化到明显的躯体化表现时,才有可能被发现和治疗。杨泗学告诉笔者。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社会对农民工心理健康关注近乎空白,另一方面,农民工自己的认识也接近于零。认知的普遍偏差,直接导致了大多数农民工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而得不到及时疏导,继而发展至躯体疾病、怪病频发,甚至还产生了盗窃、斗殴、自杀等各种问题。

农民工心病越来越重

杨泗学是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他也是我市最早关注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专家之一。对于农民工心理问题多发的现状,他用红色的水笔,重重地画出了一条红色上升线。

今年以来,每个月农民工心理问题接诊量达到了10例以上,这是几年前一整年的接诊量。杨泗学发现,接诊的病人都已经表现出严重的身体不适症状:失眠、胃痛、消化不良、四肢麻木、抑郁、厌世,甚至有自杀史。到四院来的病人都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杨泗学曾做过分析,只有18%的农民工会因为躯体不适而最终选择接受心理治疗,并且大多数人选择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正确对待,就像火山口暂时被封住了。

杨泗学认为,只要找到症结,对农民工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有些身体不适自会痊愈,这不仅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心病,而且也是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社会关注几乎是盲区

就像多年前对待抑郁症一样,社会很少把它当成。笔者走访市区多家大型医院发现,虽然很多设有心理诊疗室,但是很少有医生主动将农民工不适症状从心理方面进行治疗。根据病人症状,医生选择的基本都是常规治疗手段。

同样,港城街头的心理咨询机构越来越多,在和心理咨询师交流中,笔者没有发现一例农民工接受咨询的案例。一位从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坦言,这几年社会认同了精神疾病,主要集中在工作压力很大的都市白领、学业负担重的学生,很少有咨询师会关注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这块就是盲区

在相关部门,农民工心理健康同样得不到足够重视。笔者走访了市总工会、妇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尽管他们与农民工有着广泛的联系,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心理健康疏导这方面的服务内容。如果一个农民工想要维权、咨询政策,他们能得到很好的帮助,但是要找个专家倾诉一些自己的烦心事,却找不到这样的部门或人员。

缺乏关注背后的代价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烦恼,只不过互相之间从来不谈论。王兵这样告诉笔者,他在新浦一家模具厂打工。今年,他更换了工作,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繁重的养家压力让他变得脾气暴躁,满腹怨言。在王兵看来,他的工友烦恼并不比他少,收入低、被别人看不起、养家压力大、和班组长关系差,除了几个未成家的喜欢喝酒谈论一些心事,大家平时很少进行交流。心理疾病?看心理医生?这听上去像电视剧里的台词,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侈。

当心理问题被当做奢侈时,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笔者在新浦公安分局新东派出所查阅了近几个月的案例,农民工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前不久,糖兴巷发生一起盗窃案,一名二十多岁的农民工喜欢某款自行车,性格内向的他无处打听何处能买到此车,心里又对车念念不忘,结果一念之差,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两名农民工,因为工资变动等原因,情绪不满借酒消愁,产生了更重的怨恨情绪,终因在与人的口角中,持刀将人砍伤。群众觉得很多农民工像街头混混,只有和他们聊天时,才发现其实不少人是满腹心事,不知道与谁说。一位办案民警如此评述。

                  (编辑:贺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