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
来源: | 作者:lygsxl2 | 发布时间: 2019-08-04 | 2443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难题,而家庭教育更是难题,这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人性的复杂性、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同等因素所决定的。

案例:走进四院临床心理科心理咨询室的父母反映:今年正读高三的儿子正是学习关键时刻,成绩大踏步后退,不爱学习,态度敷衍,行为懒惰,说谎,贪玩,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多次不完成作业等,开始为了不让他分心,手机没收,电脑断网,闲杂书也都收起来了,但仍不学习。和孩子沟通时,像变了个人似的,不愿意说话。问他作业情况,他却不理不睬,无论你说了多少遍的内容,还是毫不在乎,久而久之,孩子甚至直接拒绝和你沟通聊天,刚说几句,孩子都嫌烦,很简单的回答:没什么好说的烦死了有完没完?或者干脆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做什么事好像都要跟你唱反调,实在令人头疼。爸爸本来脾气就不好,气愤不过就打了他几次,但只是默默忍受、无济于事,搞得父母实在无奈和无助。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难题,而家庭教育更是难题,这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人性的复杂性、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同等因素所决定的。

在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关于怎样教育子女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问题了。据统计,很多家庭的绝大部分开支都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依然是绝大部分中国父母的共同夙愿。然而,事实上往往经常不能事随人愿,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家长眼里的贪玩、自私、说谎、任性、打闹、早恋、闹情绪、不爱学习、网络成瘾、沉迷游戏、自我封闭、青春期叛逆;孩子眼里的家暴、体罚、抱怨、唠叨、冷漠、自以为是等等。还有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教育困境:多给孩子一些劝导吧,他们会觉得父母嘴碎、啰嗦;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吧,他们又会觉得父母冷落他们、忽视他们;多给孩子一些生活上照顾吧,又担心培养出溺爱宠坏的孩子……

要解决当下家庭教育难题,首先要清楚几个问题:

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孩子所有的种种表征,首先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行为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大多是后天习得。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启蒙老师,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首先是从认识和模仿父母开始的,父母的人格、态度、情绪、动机、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等等都对孩子的成长与人格的塑造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慎言慎行”,更要懂得“认知和行为是最有说服力的、身教重于言传以及言行合一”的重要性。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要让孩子确定成为什么样子,而是应该先明确自己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去影响你的孩子。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二、有没有统一正确的教育标准?

孩子往往有很多共同相似的天性,如:好奇、爱玩、游戏、好问、思考、模仿、学习、善良、依赖、情绪化、爱自然、社会化、成功感、被认可等等,这些天性是我们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保护这些天性。但与此同时,要知道每个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经济基础、自然环境、兴趣爱好以及禀赋特长等等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应该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套用别人所谓的成功的教育模式,比如,往往较多家长效仿那些所谓“教育成功”的其他家庭所采取的简单粗暴的暴力手段,其效果却适得其反,“虎妈猫爸”式的“严母慈父”或“严父慈母”不一定适合每个家庭,关键是让孩子明白爱的意义和学会理性的判断,同时,既不压抑孩子成长所必须的天性,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和禀赋的有利发展;既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更要全面造就其具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三、沟通是父母实施教育的关键吗?

作为实施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沟通显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是否成功的桥梁之一,父母的正确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的家长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在现实中,那些沟通失败、不能有效沟通、沟通中断甚至孩子拒绝交流沟通的情形在很多家庭屡见不鲜。

那么,家长该如何与孩子和谐相处?又该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首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正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教育是以子女为核心的,父母及其他成员只是示范者、引导者、护航者。这就要求家长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知行合一,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明白事理。夫妻恩爱、家庭关系和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品行不端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品质高尚的孩子、行为懒散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主动积极、勤奋学习的孩子、消极悲观的父母难以让孩子乐观自信,而频繁的家庭暴力不但导致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影响心理健康,也不可能培养出懂得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的孩子。

第二点,消除“青春叛逆”的思维模式,以平等的心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由。首先,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核心是孩子,而不是家长。现在的家长有一个普遍的思想认识:孩子出现青春叛逆。其实,从人类进化论的角度看,所谓的子代“叛逆”行为,历来就是人类在为了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于前代甚或祖辈们的生存策略去维护族群生存、繁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然后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断演变迭代,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家长眼里的所谓的“叛逆”,只是建立在“以家长和老师为中心”的理念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一厢情愿”的判断。一旦建立了这样的意识观念,家长就自然会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进而觉得“既然我是正确的,那么孩子就应该听话”,然后就给孩子的行为规范和未来目标作好了一系列的规划,只要求孩子照做就行了,这就是家庭教育误区的“三部曲”。其实,家长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有天性、有需要、有兴趣、有动机、有思想、有情感、有禀赋、有尊严的独立个体,“叛逆意识”不但令家长较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情绪,也谈不上理解和尊重孩子,从而导致孩子失去了自由选择、平等交流的基础,不仅压抑了孩子成长的天性、扼制其个性独立发展的机会和权利,也严重破坏了“关系”,从而挫败了孩子正常建立“关系”的欲念和信心,这也是现在年轻人口中所谓的“看不透”、“看透”的“沧桑心态”的意识流的来源因素。如果孩子的未来真的像家长所预期和注定的那样,孩子的前途状况符合父母前期教育的引导和印证,那么孩子就失去了追求精彩人生的动力,也就谈不上“认真学习”了。其次,所谓的“叛逆”,有时是孩子为了寻求更多的关注、亦或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证实自己的存在,正所谓“你不能忽略我的存在”。 第三,当看到你的孩子开始反抗,你就要明白你的孩子真的要长大了,同时也该欣慰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能够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这不正是父母所期待的吗?!第四,有的孩子的叛逆并不是一开始就自然形成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教育和环境的不利,确实让孩子感知到了来自各方面有形或无形的压抑,从而进行反抗而产生的一种表现。

第三点,注意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相互影响作用。教育历来不只是父母单方面的给予,也不是孩子单方面的索取,而是一个不断互动和相互反馈的过程,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影响,这就要求父母和孩子必须在相互理解、关心、共情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有效的沟通,父母要避免过分表达自己的辛苦给孩子带来的道德压力,同时要让孩子体会到爱的意义和力量。

第四点,尽量减少“代沟”的影响,相互理解和尊重。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化的渗透和社会的发展,新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要积极地相互学习。具有代沟的人之间一般是父母跟不上时代变化,过于保守,不思考,不学习,不理解造成的,因而在价值观发生变化的时代,应该努力思考,努力学习,努力理解与关心后代。同时,子女也要多加思考,理解父母的思想做法是受其成长的时代环境和文化的限制,充分体谅父母,感受父母关爱,共同理解和适应社会。有效沟通的关键是在理解孩子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即共情的基础上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后再进行交流。 

第五点:家长要加强自我觉知和自我提高。其实,很多父母的潜意识中存在着自我实现缺失的心理,而且时常演化出焦虑的情绪,他们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能达成的理想和目标,这种补偿心理成为其内心深处的一个教育的深层动机,在这种心理动机的驱使下就表现出处处控制的心态,并不自觉地将内心焦虑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这必然会激化矛盾。因此,父母要学会冷静分析自己的心态、客观对待教育问题,必要时咨询专业的心理人士。

作者简介:

杨泗学——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心身医学科)主任,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连云港市“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 现任连云港市心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连云港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连云港市医师协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秘书,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江苏省康复学会精神康复委员会常务委员……

 

点击如下链接,看新闻媒体报道——

http://www.lyg01.net/edu/jyzx/2019/0102/133152.shtml

苍梧晚报、连云港第一门户网站连网(http://www.lyg01.net/ 联合报道:

《走出家教误区  学会与孩子相处》

心身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