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最最核心的工具
来源: | 作者:lygsxl2 | 发布时间: 2020-03-27 | 1945 次浏览 | 分享到:

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它有好的一面,比如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关爱孩子。但它也有不好的一面——让我们过度自信。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和父母关系好是天经地义的“。


这样的自信很可怕,它让我们忽略人际关系的基础:沟通。


比如说,我们都天然地认为,”孩子就该听父母的话“;或者,”孩子有什么心里话,就该跟父母说”。


但实际情况咱们都知道,亲子关系有好,也有坏。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她想听什么,她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说了不算。并且这种情况,孩子年龄越大就越明显。


孩子到了3岁以后,想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沟通是个关键。


“轻敌”了


我们忽略沟通,还有另一个原因。我们很容易认为:“沟通,不就是说话吗?和孩子说话,不是很容易吗?孩子都特别好哄。” 


这又是一种过度自信。实操的时候,亲子沟通可没想象得那么简单。因为亲子沟通有两个特点:


1. 亲子沟通的质量,不好判断


成年人之间的沟通质量很容易判断。话不投机,可以各走一边。但亲子之间就不同了。对孩子来说,家长是权威,也是依靠。所以我们的安排,他们常常会无条件接受,尤其在年纪小的时候,比如6岁之前。即便亲子沟通质量不好,只要孩子不说,我们就察觉不到。不过问题只要存在,总有它浮现的一天。等孩子大了,沟通问题积累多了,可能会来个势不可挡的火山爆发。


2. 亲子之间,有天然的沟通障碍


“亲子之间,不是很亲密吗?怎么会有沟通障碍?” 咱们大部分人都会这么问,这更说明我们容易忽略沟通。这个天然的障碍有几个元素。咱们来一个个来品味一下:


a. 理解和表达困难


大人们常说,“小孩子懂什么?”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比我们差一大截。如果一种情况孩子没经历过,哪怕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孩子也未必全部理解。同样,孩子要描述复杂的想法,也非常困难。


最危险的是,成年人通常感受不到这种障碍。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我和你说过的,你就应该懂,就该记住”,或者:“你想了什么,就不会说出来吗?” 你看,我们是不是总会想当然地忽略这个障碍?


b. 思维模式不同


孩子的思维,直来直去,简单纯朴。相反,成年人的思维,非常复杂。我们的脑子里,有太多固化的观念、套路、思维模式。它们像一个一个的有色眼镜,不经意间就会被我们戴在眼前。戴上有色眼镜看世界,自然不像孩子眼里的那么清澈单纯。


比如,妈妈带着孩子去串门。主人拿一盒巧克力糖给孩子吃。孩子一边吃,一边往裤兜里装。妈妈看到赶紧批评:“你怎么能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只需吃,不许拿!” 孩子有点委屈地说:“爸爸还没吃到呢。我要给他一块”。


在简单和复杂之间,很容易产生误解。


c. 期待和态度不同


在同一个场景里,孩子和我们关注的事情往往不一样。所以好些时候,我们和孩子的期待(愿望)是对立的。


比如,孩子的生活状态是,活在当下。他们很少关心未来,对时间也不敏感。但我们相反,很难做到活在当下,我们总是惦记着下一步、未来、明天。并且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和我们一样。


比如:早上出门的时候,宝宝坚持自己穿鞋子,不光是为了好玩,还是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宝宝的期待,或者说是成长的期待。而我们呢?眼看着就要迟到了,早点出门是我们的期待。在这一刻,我们的期待和宝宝的期待冲突了,我们就会觉得“宝宝很磨蹭”。其实问题在于,我们和宝宝对一件事的态度不同,在朝两个相反的方向使劲。



我们和孩子的沟通障碍,有点像上面这张图。理解和表达障碍,就像中间的河水,把我们和孩子隔开;思维模式的不同,期待和态度的不同,就像是朝两个不同方向的力,把我们越拉越远。


平时和孩子的沟通里,你注意到这些障碍了吗?其实我们能感受到它。我们和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和孩子下命令的时候,根本原因都是这种沟通障碍。如果沟通舒畅,我们就没必要发脾气;如果沟通顺畅,孩子就愿意听我们的,何必发号施令?只是在大部分时间,我们没思考过这个问题——“让我们发脾气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让我们发脾气的并不是孩子,而是这些天然的沟通障碍。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察觉这些障碍?我们又要怎么做,才能克服这些障碍?下面就说说一套心理学界用了几十年的成熟方法:


一、向孩子看齐


1. 姿态看齐


放下手中的其它事情,面向孩子,做出“我在专心和你说话”的姿态。蹲下,坐下,弯腰,或者温柔地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的眼睛和我们的眼睛在同一个高度。这样孩子会感觉到放松,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 语言看齐


词语简单,句子短,表达直接,含义易懂。比如,“别抓小狗尾巴”很易懂,但“抓小狗尾巴是不好的”就不易懂(表达不直接,多重含义)。


3. 专心、耐心地倾听


孩子组织语言的能力特别有限,所以表达会有点慢,是真正的茶壶煮饺子,有话说不出,要想很久才能说一句话。表情温和的耐心等待,能给宝宝自信,帮她说出自己的想法。


4. 录像回放


如果孩子有”不好“的表现,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录像机”,一五一十地,把刚发生的事情描述给孩子,就好像是给孩子看录像回放。描述的时候,要用中性的语言,只说实际情况,不掺杂个人情感,也不掺杂主观评判。


比如,孩子把饭菜扔到地上。我们可以说:“你把食物扔到地上了”。但不要说:“你这是浪费粮食”。前一句只是叙述事实,后一句有我们的评判。孩子容易接受前一句,会在内心里抵触后二句。


再比如,我们刚回到家,跟孩子打了个招呼,可她净顾着自己玩,不回答我们。我们可以说:“妈妈和你打招呼,你没有回答妈妈啊”。不要说:“你怎么不理我?”


录像回放有两个目的:


a. 提醒孩子,去注意她自己的表现。孩子的自我审视能力很差(成年人其实也很差)。很多时候,孩子“犯错”是因为察觉不到自己在做什么。即便她懂得规矩,能分清好、坏,对、错,但如果她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就没变法判断和约束自己。所以提醒孩子特别重要。


b. 减少认知差异。一五一十的描述情况,能让我们和孩子对一件事的认识,调整到同一个水平。


录像回放的作用特别大,效果往往超出想象。在亲子沟通里,我们务必时刻提醒自己,多使用这种方法。



做好了上面的几件事,情况就有了很多改进,有点像上面这副图。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但此刻障碍还没完全消除。两个绿色的箭头,也就是把我们和孩子拉开的力还存在。下一步我们要解决它。


二、探索期待


要判断沟通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沟通双方有没有彼此理解。如果是鸡同鸭讲,难免产生误解,本质上就是沟通失败了。想要彼此理解,就必须察觉到沟通双方的期待(愿望)。了解期待,是成功沟通的根本


想了解对方的期待,最好的方法是带着好奇心,也就是心里有这个念头:“真奇怪,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呢?我要问问看,她究竟在想什么。” 


为什么要带上好奇心呢?因为人在好奇的时候,最容易发现平时忽略的线索。如果你不知道怎样变得好奇,也不要紧,下面是探索期待的具体方法:


1. 摘下有色眼镜


我们前面说过,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很复杂。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戴上有色眼镜。有些口头禅,就是有色眼镜的表现。比如,“我就知道”,“我觉得”。


在亲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暂时放下所有观点,不掺杂任何评判,不做任何猜测,带着中立的态度,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2. 认同感受


有个道理大家都知道,我们喜欢和理解自己的人说心里话。既然我们想听孩子的心里话,就该表现出理解她的样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认同,无条件的认同。


有一点需要注意,认同不是为了纵容、娇惯。认同是为了让孩子说出真实想法。


我们认同孩子的负面感受,特别重要。孩子表达负面感受,目的就是要引起我们注意。她需要感觉到我们在同情她。在我们肯定负面感受之后,孩子就可以尽快从坏情绪里解放出来。这一点特别容易被忽视。大部分父母做的刚好相反,冷酷的对待孩子的负面感受。否认或者回避孩子的负面感受,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复杂的负面情绪。


肯定负面感受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负面感受本身,也有正能量的意义。比如说,恐惧的意义是,它让孩子谨慎,让孩子避免受到伤害;再比如:生气和愤怒的意义是,它们也是力量源泉。对很小的宝宝来说,愤怒是他们克服困难时的本能反应。


下面是一部分常见的感受(情绪)。我们可以把它们记下来。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妨多用这些词。


兴奋,高兴,快乐,自信,幸福,满足,陶醉,平静,自在,放松,安全,温暖,无忧无虑,舒服;


害怕,担心,焦虑,着急,紧张,心烦意乱,忧伤,灰心,泄气,伤感,悲伤,愤怒,生气,厌烦,不满,不开心,不耐烦,失望,困惑,茫然,孤独,郁闷,伤心,麻木,精疲力尽,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无能为力,尴尬,惭愧,内疚,妒忌,不舒服。


人的情绪,并不与生俱来的。脑科学家发现,情绪是在成长里慢慢学到的。并且孩子能理解的情绪越多,她未来的情商就越高。经常跟孩子描述感受,认同她的感受,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情商。所以,认同孩子的感受是件重要的事情,要经常做,天天做。


认同孩子的感受,不一定要等孩子亲口说出感受。也可以猜猜孩子的感受。然后说给她听,问问她你猜的对不对。总之,要让孩子知道,“我知道你的感受”。


认同孩子的感受,是为了让孩子敞开自己,把心里话告诉我们,它只是个开始。在认同之后,我们还要继续:


3. 深度挖掘


并不是每一次沟通,孩子都会把期待告诉我们。有些期待,孩子也表达不好。所以我们要和她继续聊,一边认同她的感受,一边继续追问和猜测,直到问出她最根本的期待。


挖掘期待的时候,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感受和期待之间,还有一种东西,叫想法(观点)。想法既不是感受,也不是期待。


比如:饭后吃水果,妈妈多给弟弟发了半个桔子。姐姐看到,一边哭,一边说:“妈妈不公平”。这时候,姐姐的感受是伤心,她的想法(观点)是“妈妈不公平”,她的期待是妈妈像对待弟弟一样对她,或者说她需要妈妈的爱。这么淳朴的期待,有错吗?


再比如:孩子和邻居家小孩闹点小冲突。回到家,孩子告诉我们,“我以后不和他玩了”。“不和他玩了“,并不是他的需求,只是他的想法。他的感受很可能是生气、无能为力、失望。他的期待很可能是,邻家小孩向他道歉,并且以后对他好一点。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能看到,有些时候,孩子表达的想法和背后的期待很可能完全相反。这一点特别需要注意。


现在我们知道了孩子的期待,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拷问一下自己,我们现在的期待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的期待和孩子的期待相违背,要怎么办?


三、达成共识,满足期待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期待都是合理的,都是正能量的。请注意,孩子的期待合理时,她表现也可以很差。我们应该支持孩子的合理期待,尤其是在孩子表现很差的时候。因为在满足期待之后,孩子的表现会立刻变好。


孩子的期待有无数种。到了这个环节,固定的套路已经没用了。我们应该开动脑筋,和孩子一起商量,想出好办法去满足期待。


比如,她和其他小朋友闹情绪,可以想个办法帮他们和解;也可以想办法避免冲突再次发生;我们还可以帮她分析,其他小朋友做“错事”的背后,也可能有合理的期待或者苦衷。教孩子去理解和同情别人。


有时候,我们和孩子的期待产生了冲突,可以想一个折中的方法达成共识。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早点睡觉,但孩子想再玩一会儿玩具。前面的文章里说过,对孩子来说,玩就是学习,所以她的期待也没错,只是现在很晚了,该睡觉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个折中,跟孩子商量,“我知道你还想在玩一会儿对吗?那就再玩5分钟,好吗?” 


同样的,如果孩子不喜欢刷牙,我们可以问问她的期待:“你不想一个人刷牙,对吗?我陪你一起刷好不好?”


总之,找出孩子的期待,再想个迎合她期待的方法,往往很容易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做完上面这些工作,沟通基本就成功了。我们和孩子的状态就成了这样:在一起,朝一个方向前进。



到这里为止,亲子沟通的方法就讲完了。经常看我文章的读者,你们一定发现了一个情况。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套路。在那些套路里面,好像多多少少都有亲子沟通方法的影子。你的这个发现是正确的。坦率的说,大部分亲子关系问题,大部分家庭教育问题,归根结蒂都是亲子沟通问题。所以亲子沟通方法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工具,相当于万能钥匙。这篇文章里的方法,也是我所有文章的核心。


亲子沟通这套工具,在孩子3岁之后,用处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到青春期的时候,它会变成关键工具。到那个时候你会发现,有这套工具和没有这套工具,得出的家庭教育成果差异巨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亲子沟通方法,需要长期演练才能运用自如。绝不是拿来就用,用了就立刻好使的灭火神器。用得越多,才越好使。所以现在看完之后,一定立即尝试,然后经常练习。


其实,上面的亲子沟通方法还不仅仅是家长们的工具。如果换个角度看,它还是一套给孩子的思维训练。在良好的沟通过程里,孩子的好几种能力都会得到锻炼。比如:情绪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理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长时间接受这种思维训练的孩子,跟没接受过这种训练的孩子,日后的发展会怎样?


总结一下:


亲子沟通存在天然障碍,我们很容易忽略。解决的方法是


1. 向孩子的沟通能力看齐,拉近距离:姿态看齐,语言看齐,专心、耐心的倾听,使用录像回放技巧。


2. 探索孩子和我们的期待,察觉分歧:摘下有色眼镜,认同孩子的感受,挖掘孩子和我们各自的期待。


3. 达成共识,满足期待:开动脑筋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来源七果叔叔 宝宝餐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