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心身疾病---疾病是被压抑的心灵在呐喊
来源: | 作者:lygsxl2 | 发布时间: 2020-02-18 | 2456 次浏览 | 分享到:

疾病不是一个人真正的问题,疾病想表达的意义才是真正的问题。而关键问题是,当疾病出现的时候,我们急于让疾病消失,却忽略了疾病背后所隐藏的含义。当我们用抗生素、用手术刀把病人的病“治好”后,我们错过了倾听潜意识通过疾病试图带给我们的信息。

或许,我们有些时候发烧、感冒,是因为最近太累了,身体想休息一会儿;或许,身体一些莫名的疼痛是因为我们渴望被爱;或许,一个人酗酒,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用、不够完美。每个人的行为、状态背后都有其内在的意义。但是,我们却没有学会停下来去倾听,倾听疾病想告诉我们些什么;我们反而忽略它,压制它,直到有一天,它表现出更强大的反抗。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也被称作“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类由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简单的说:我们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琐碎和各种突发事件都会给我们的内心造成压力和冲突,而当这些压力得不到缓解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以生病的方式表示抗议。


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座活火山,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内部和外部的生态平衡,但是当特殊情况发生时——比如地壳运动带来了巨大压力,火山内部的岩浆就会从薄弱的地方喷涌而出,造成喷发。而压力越大,喷发的强度和造成的破坏力就越大!


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哪些?


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的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就诊者有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范围非常广泛,小到胃溃疡、哮喘,大到冠心病、癌症等都是其不同表现。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常见的心身疾病呢?
  •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神经性厌食、肥胖病、神经性呕吐、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性心绞痛、低血压病、心脏神经症等;

  •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功能性胸痛等;

  • 皮肤: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瘙痒症、湿疹、斑秃、银屑病、多汗症等;

  • 内分泌代谢:甲状腺功能亢进、突眼性甲状腺、糖尿病、肥胖症等;

  • 神经系统:肌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抽搐、书写痉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 泌尿及骨骼肌肉系统:遗尿、阳痿、月经紊乱、经前紧张症、类风湿关节炎、肌痛、颈臂综合征、腰背部肌肉疼等。





心身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应激学说

1、为了适应各种理化的、生物的、心理的刺激,机体会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生物学变化,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功能的反应。

2、 适应有三个阶段

(1)警觉期,动员一系列躯体性和心理性储备能力,以应付和克服这种紧张状态。休克期可产生血压和体温下降,胃肠道溃疡、无尿、酸中毒、白细胞减少后又增加,一过性高血糖后又血糖低下,肾上腺素分泌等征象。进入抗休克期后,脑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物质,调动全身应激能力,机体抵抗力增强,出现胸腺淋巴腺萎缩,使机体遭到应激伤害后立即产生防御功能和反应的时期。

(2)抵抗期,机体防御或抵抗紧张性刺激,从而恢复生理或心理平衡的时期。

(3)衰竭期,机体耗尽应变能力,从而引起完全“崩溃”呈现失代偿的功能表现和趋向死亡。表现焦虑、头痛、全身不适、血压升高,进而随着精神紧张持续加重,形成神经症、高血压以及严重心身疾病。

 

应激的中介机制

    人是由大脑统帅的,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成为这种双重特性极其完善的有机整体。高度发展和无限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高级神经活动整合下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实现心身统一和保持内、外环境平衡的最重要的调节机制。神经系统调节机制的特点是迅速而准确,内分泌系统调节作用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

    神经系统在体内起着管理、支配和调控其他系统及功能,以统一调整全身活动,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前者又是人的精神活动产生的主要器官,主要负责分析、综合、归纳等。

    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平滑肌的活动(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道)和内分泌腺体和汗腺的分泌等。它的活动是在无意识下不随意进行的,故称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的概念是有限的,它是在大脑皮质和下丘脑支配下活动的。“不随意”也是相对的,生物回馈技术表明,自主神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进行随意活动,这是生物反馈治疗的理论根据。

    自主神经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又叫迷走神经,两者基本上是起相互拮抗作用,并达到统一调节和平衡。主要分布在内脏和血管上,负责这些组织的营养调节、腺体分泌和平滑肌的舒缩功能,外界刺激,通过进入颅内的交感神经网络,传入下丘脑自主神经中枢,并产生优势灶。这种优势灶的兴奋再沿着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向下传到内脏的血管,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收缩力增强,传导加快。反之,迷走神经兴奋使心脏抑制。并使胃出现两种不同的症状:交感神经兴奋时,胃肠分泌和蠕动受到抑制,出现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腹胀不适,打嗝嗳气,上腹隐痛甚至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会出现食欲增强、灼热烧心、反酸嗳气,饥饿时疼痛,进食后缓解等类似溃疡病的症状。实际上,交感神经活动不过是起加强作用。平静环境下,副交感神经起主导作用。当生活波动、应激时,交感神经起必不可少的加强作用。紧张的情绪导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唾液分泌减少,呼吸加快,尿频现象。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内分泌系统包括人体内分泌腺及某些脏器中内分泌组织所形成的一个体液调节系统。

    目前比较肯定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三类,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这三轴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调节。通过腺体分泌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机制,调节释放激素及促激素的抑制或兴奋作用。

 

免疫系统的作用

    人类免疫功能分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两类。非特异性免疫是指先天性或天然免疫,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慢性应激状态,心理痛苦愈强,免疫功能受抑制愈强。

 

人体对心理应激的反应

    视、听对人体的刺激,不仅产生睡眠障碍,而且产生感觉过度负荷,如辨认障碍、错觉、幻觉、时间感觉障碍、身影倾斜、妄想等。感觉负荷比感觉隔离更糟,也可导致遗忘。

 

情绪学说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经验。情绪、情感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情绪、情感和认识过程是密切联系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对事物本身属性的认识,才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从而产生情绪和情感。

    情绪的外周表现。有明显的机体变化和鲜明的生理唤醒状态。外部表情的变化:面部、身体动作、言语表情的变化。内脏器官的变化:肌肉、血管、内脏活动、功能状态随情绪变化而变化。皮肤反应:汗腺分泌旺盛。

    情绪的中间机制。情绪与内分泌自主神经。焦虑、愤怒可心动过速、呼吸频快、瞳孔放大、血糖升高、胃肠抑制和痉挛、红细胞增加、血沉加快、血压升高、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痉挛,以致在惊恐、暴怒和激动、焦虑下可使潜在素质的患者当场发生中风、心梗、心律失常猝死。

    情绪与免疫。涉及到情绪与自身的防御能力或改变机体的防御能力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情绪的中枢机制。情绪调节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功能,是大脑各种功能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下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是完成情绪调节的初级中枢。大脑皮质,尤其额叶联系区是情感活动最高整合中枢。情感活动的初级中枢与自主神经系统中枢在下丘脑的解剖与功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是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和心理治疗的重要物质基础。

    情绪与心身疾病。一种观点认为生物学上讲,情绪提供着能量以便使我们生存。然而在今天,社会上并不赞成剧烈的身体反应,因而,我们虽然从生理变化上体会到能量,却没有机会从行为上发泄这种能量。有机体的变化持续着,结果产生病理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当情绪中的生理反应太小或太大时,就产生心身疾病。

    人体具有生物性和心理性两大防御体系,前者指人体的生物免疫系统,后者指人的良性情绪功能等心理作用。人体皆有先天获得和后天陶冶取得心身健康潜力,即良性情绪力量。建立良性情绪和自信心是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

 

性格缺陷理论

    人生活于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必然要经历各种生活事件。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定的心理刺激和应激中,并伴发相应的情绪变化,只有在一定易患素质基础上才能罹患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是外部条件,性格缺陷等易患素质是内部基础。内外因素相结合才能产生心身疾病。

    性格是个性最核心、最本质的心理特征。它是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现实环境所采取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独特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心理特征。健全的性格常是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条件的标志;躯体和心理健康者必须是一位性格健全者。

    患者的性格特点既可以作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又可以改变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患者性格特征往往比引起此病的病因更能决定疾病的临床表现。病人常常依据其性格特征来体验疾病,并建立一定的应激、反应形式。尤其慢性疾病的患者中,性格类型表现得特别明显。












 刘洋 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