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皮层(包括前额叶皮质)主要参与执行功能的管理,边缘系统(包括海马、前扣带回皮质、下丘脑和杏仁核)主要参与行为、动机和情绪的管理。当5-HT和NE系统功能低下时,就会发生抑郁。
另外,5-HT和NE还经下行束向下投射到脊髓,参与疼痛的调节,是下行通路中抑制疼痛的关键神经递质。因此,增加5-HT和NE系统功能或突触间隙内5-HT和NE的浓度,可能抑制中枢性疼痛。
由此可见,疼痛症状与抑郁情绪在神经生物学上有着紧密的关联,这就解释了抑郁症患者缘何会出现疼痛性躯体症状;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剂能有效改善抑郁情绪;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类抗抑郁剂既能有效改善抑郁情绪,又能有效缓解抑郁症伴有的疼痛性躯体症状。
抑郁症与疼痛互相影响 杏仁核是桥梁
从脑解剖学角度看,抑郁症会影响到很多脑区,如岛叶皮质(对感官体验整合信息产生情感的相关皮层)、前额叶皮质(参与执行功能的管理,包括工作记忆、决策、计划以及判断)、前扣带回皮质(主要在理性认知功能方面起作用,如奖赏期待、决策、共情、情感整合、情绪刺激以及注意力功能)、海马(联想记忆和情感记忆形成和储存的重要场所)、杏仁核(在形成和记忆情感反应起着重要作用)。
有趣的是,抑郁症影响的脑区,同时也参与疼痛的感知和处理,疼痛刺激亦主要激活与抑郁症相同的脑区,包括岛叶皮质、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皮质、海马和杏仁核,影响大脑对疼痛的处理及对疼痛的情绪反应,其中杏仁核被认为是联系情绪和疼痛的桥梁,负性情绪可以增强杏仁核活性,从而增强对疼痛的感知。相反,正性情绪抑制杏仁核的活性,从而降低对疼痛的感知。
抑郁症者有大脑器质性改变
神经影像学相关资料显示,抑郁症还会造成大脑的器质性改变。
一系列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杏仁核、前扣带回皮质和前额叶皮质背内侧的灰质容积均显著下降,而慢性疼痛对大脑也有毒性作用,会造成灰质萎缩, 慢性疼痛的患者整个脑灰质容积下降5%~11%,相当于10~20年的正常老化。
有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研究发现,急性或慢性应激和疼痛可导致小鼠海马内BDNF水平显著降低,而复发性抑郁和自杀企图也与人类血清BDNF低水平相关,这也提示了抑郁症与疼痛相关联性。由此可以部分揭示为什么抑郁症的患者会出现疼痛性的躯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