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中感觉到“存在”。
心理的话:
“你爸爸的脾气就是暴,小时你没少挨他的打!”但奇怪的是,A女士记得的却仅有一次,而且是因为那首儿歌。
对于儿时的A女士来说,爸爸的暴力,是她无力承受的部分,于是她选择性遗忘,以使自己能顺利成长。这是她儿时的一种保护机制。连同这肉体上的处罚,心理上的疏远,她也一并留在记忆深处,不愿触及。
对于女性来说,父亲代表对男性身份的认同,这种原生家庭的模式会带到现有家庭中。A女士和父亲的隔离,使她在男性面前,始终没有存在感,就像电影《被人遗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样,一辈子所做的,就是让男人感觉到她的存在。对于A女士来说,似乎和父亲的联结,正是通过体罚,这也使她和丈夫之间,建立了这种模式。在体罚中感觉到“存在”。
宁愿忍受疼痛,也不能忍受被男人“视而不见”。所以,宁愿对家暴的事实“视而不见”,也不愿拆散这种关系。这种选择性遗忘,对儿时的自己来说,也许有利,但对于成人来说,却只会使暴者更暴,弱者更弱,因为丈夫,毕竟不是她父亲。对父亲的渴望,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显现。因此,惟有抑郁,让她停止这种模式,心灵得到成长。